中新網山西新聞7月28日電 炎天暑月的河東大地萬象崢嶸,山西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運開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運威新材料有限公司銅線桿生產車間,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北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壓延銅帶箔和覆銅板項目銅箔車間實現試生產;運城制版有限公司新建凹版印刷電子雕刻版輥及壓紋版輥自動化智能制造項目投產運營;陜建運城新能源有限公司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正在進行一期分布式光伏發電組件的購置和安裝;清控科創產業(運城)創新基地項目一期標準廠房即將全面竣工……

2022年以來,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牢固樹立“項目是第一支撐”的鮮明導向,以“打造開發區建設升級版,決勝高質量發展新戰場”為牽引,堅持綠色發展、創新崛起,以項目建設帶動發展全局,在運城市開發區2022年1月至6月主要經濟指標考核排名中位列第一,在全市第二季度項目建設拉練考核中位居第二。

透過數字看經濟
作為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項經濟指標的高低,直接反應了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整體實力和水平。
上半年,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6.4億元,增長17%;工業投資完成12.9億元,增長25.2%;轉型項目當年完成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98%;實際利用外資1297萬美元,同比增長18%,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新開工重大轉型項目9個,總投資64.98億元,超年度目標任務30個百分點。在每月考核中穩居山西省工業類開發區前三名,發展水平穩居山西省開發區第一方陣。
之所以有這樣的“定力”,是因為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主抓手,抓好產業項目謀劃,落實好政策激勵,做好精準對接,持續用好“四庫”模式。
圍繞產業項目謀劃,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山西省委“樹立大局觀、堅持高質量、善于抓機遇”的要求,圍繞國家戰略謀劃重大項目、市場需求謀劃配套項目、龍頭企業謀劃鏈條項目、核心產品謀劃關聯項目、關鍵技術謀劃前沿項目五個方面教導,充實完善“四張清單”,謀劃庫規模達到4600億元;儲備庫規模280.93億元,達到2021年完成投資6倍以上,產業項目個數占60%以上,項目年度轉化率超過20%;建設庫年度計劃投資達到年度投資任務1.1倍以上;達產達效庫年度計劃項目竣工率超過70%。
在政策激勵上,先后出臺了促進平臺經濟發展推進措施、鼓勵支持利用外資若干獎勵辦法、進一步促進投資的獎勵扶持辦法、促進外來投資和支持企業提質增效獎勵辦法等區內政策。上半年累計為運開區納稅人辦理退稅減稅4億余元;兌現承諾給企業獎勵83373.7萬元;對214戶“四上”企業進行幫扶,落實省市專項獎補資金706萬元,落實中央和山西省財政對大運集團的新能源補貼3.1222億元,幫助大運申請應急轉貸資金9000萬元,申請撥付2022年市級科研創新經費1500萬元;7家企業撥付2021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140萬元。
克服疫情影響,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鵬奇先后帶隊赴太原、晉城洽談招商的基礎上,開辟線上招商新戰場,與陜建七集團對接,促成總投資17.8億元的運城零碳示范區“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成功簽約;北京華鑫匯創資產管理控股集團、中科晶電信息材料(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達牛企業發展集團、平頂山尼龍新材料產業集聚區負責人等紛紛到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考察投資。
同時,充分利用線索庫、對接庫、簽約庫、開工庫等招商引資“四庫”動態管理,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匯總研判,建立了“線索抓對接、對接抓簽約、簽約抓開工、開工抓投產”的閉環機制,做到“一對一跟蹤,一對一洽談”,精準解決困難、需求,促進投產達效。
截至目前,招商引資簽約項目29個,總投資144.21億元,完成全年簽約任務的62.2%,項目個數和總投資同比增長26%和7.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1億元,增長24.4%,排名運城市第一,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29.9億元,增長10.1%。
通過項目看產業
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推動產業集聚、優化經濟布局的重要載體,同樣是項目集聚的主平臺、項目建設的主戰場。為抓好項目建設,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建設新興產業強市,在打造“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坐標上持續發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增強,“合汽生材”初見雛形。
立足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重點推進總投資50億元的清控科創產業(運城)創新基地項目,以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汽車零配件為主導產業,配套建設研發中心、中試基地、標準廠房、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全鏈條生態產業集群。項目一期將于9月份實現企業入駐。同時,積極推進總投資5億元的中科三陽大數據應用研發綜合體等9個“合”類項目,總投資17.7億元。
“圍繞打造“車用原材料-零部件-系統總成-整車”要求,構建“政府+鏈主+產業園”聯動發展模式,傾力打造新興產業集群!贝筮\汽車負責人表示,目前企業和華為、博世等世界一流企業在多項前沿技術領域展開戰略合作,共同合作研發了多款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能化、高性能、超長續航的新能源車型,力爭將運城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基地。
同時,全力推進大運集團總投資18.9億元的四大工藝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提升改造、車橋、整車及汽車零部件試驗試制中心、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模組系統集成等項目,總投資10.5億元的亞新科工業技術(運城)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卡樂仕智能清洗裝備制造項目等,“汽”類項目達到13個,總投資37.3億元。
結合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總投資10.2億元的山西天慈腦科醫院已實現試運行,將極大的提高運城市和周邊地區醫療水平?偼顿Y1.5億元的百匯倉儲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年配送中西藥12000萬件,今年年底分揀中心投入使用,將成為黃河金三角區域醫藥批發、零售及配送標桿企業。
作為“鏈主”企業北方銅業的全資子公司,北銅新材料在運開區投資23.96億元建設高性能壓延銅帶箔和覆銅板項目,建設從熔鑄到銅帶到銅箔,最后到覆銅板的全鏈條生產車間,將成為全國首家全產業鏈撓性覆銅板半成品電子廠家。
運威新材料總投資50億元的銅基新材料產業園,引進國內外自動化先進設備,建設年產25萬噸連鑄連軋低氧光亮銅桿、高導精密銅線、納米銅粉體及制品、半導體封測用銅鍵合絲及5G高頻高速銅基應用材料等精深加工生產線,推動運城現有銅基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同時,總投資5.4億元的運城制版智能制造生產線、總投資3.2億元的廈門盛方植物纖維復合新材料、總投資1億元的明收食品、總投資1億元的鑫華翔環保自動監測等項目于二季度相繼投產,為運開區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通過服務看營商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誰擁有更優的營商環境,誰就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為此,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領導包面、專班包鏈、部門包點、專員包企”的四級包聯機制,堅持從招商到簽約、從簽約到開工、從開工到投產、從投產到達效。圍繞疫情防控、助企紓困、要素保障、金融服務、人才引進等方面內容,推動服務優化再開放,助力項目企業提質增效。
服務是推動發展的根本保障,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為根本,服務項目、服務企業、服務商戶,通過“面對面”溝通,“精準式”助力,“開心辦”服務,全力當好企業的服務員、政策的宣傳員、辦事的協調員。暢通問題的項目反映渠道,強化生產要素的保障,落實紓困惠企的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最大限度地幫助企業爭取資金、技術、政策扶持。
在推進項目服務中,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做好與項目建設直接相關的立項審批、土地、環評等服務,對項目投產后的升規入統、政策兌現等等服務都緊盯不放,對來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相關項目的企業家、科技人才生活方面的待遇,都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同時,圍繞今年實施的45個新建項目、52個續建項目全方位督導。班子成員分頭推進,產業發展、招商服務、項目推進三個部門聯手推進,其他部門協調推進,一天一報告、一周一研判,一季一考核,以天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梯次推進。
在推進機制的基礎上,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還深入“受審分離”、“證照分離”、“六個一”集成改革,在運城市率先推出了新開辦個體工商戶免費印章刻制服務,實現了市場主體開辦“零成本”。充分釋放“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的集成效應。
硬環境方面,總投資18億余元逐次完成和鋪開柳河東路跨越南同蒲鐵路立交橋、河東東街、陶朱公街、港東二路、河東東街、湯里街、湯里東路、司馬溫公路、港南大道、港西一路和空港北區雨污分流改造“九路一橋一雨污分流”工程。
軟環境方面,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年活動,“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網辦率達到100%,全程網辦達到92.59%。目前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跨省通辦”事項共計17項,設置綜合受理、養老保險、企業注冊、個體注冊等6個“跨省通辦”線下服務專窗,可受理17項“跨省通辦”業務。與河北吳橋縣、山東沾化縣行政審批局簽署了“跨省通辦”合作協議,目前可實現140余項業務異地代收代辦,為辦事群眾提供便利服務。
集成推進“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把126個項目納入“承諾制”備案類管理,核準類承諾制項目1個;“標準地”出讓宗數12宗、980.45畝,土地儲備面積740畝;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領辦人員5人、代辦人員74人、代辦項目25個、代辦事項數70個,其中全過程推進“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項目10個。
全力打造“7×24小時不打烊”政務服務超市,制定自助服務區管理制度,指定專人工作日定時定點檢查自助服務機運行情況,確保機器故障后維修時限不超過2個小時。
一串串數字背后,是運開人在“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工作理念下,用自信自強、同心同力、爭先創優的奮斗精神書寫的新大卷,一個個項目背后是運開人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用規范、創新、擔當、統籌、溝通、作為換來的豐碩成果,一次次營商環境優化的背后,更是運開人用“要打主動仗、要做全閉環、要定高標準、要有快節奏”的工作標尺,在決勝高質量發展新戰場上描繪的嶄新畫卷。(何光華)